幞头
词语解释
幞头[ fú tóu ]
⒈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引唐 张鷟 《游仙窟》:“十娘 即唤 桂心,并呼 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⒉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参见“幞头”。
引《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
国语辞典
幞头[ pú tóu ]
⒈ 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
引《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幞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
分字解释
- 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
相关词语
- lán fú襕幞
- fú jīn幞巾
- fú tóu幞头
- láng chī fú tóu狼吃幞头
- kāi fú开幞
- yī fú衣幞
- bèi fú被幞
- fú náng幞囊
- gàng tóu杠头
- yì tóu意头
- liú kū tóu刘窟头
- māo tóu yīng猫头鹰
- cān tóu参头
- wǔ gēng tóu五更头
- bì tóu pù篦头铺
- nián tóu jìn年头禁
- huàn tóu换头
- tè xiě jìng tóu特写镜头
- tóu kuài jī fù头会箕赋
- shū tóu tàn nǎo舒头探脑
- tì tóu tiāo zi yī tóu rè剃头挑子一头热
-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lù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yuān yǒu tóu,zhài yǒu zhǔ冤有头,债有主
- zhǎn lù tóu jiǎo崭露头角
- méi tóu guān sī没头官司
- lóng tóu rén龙头人
- lù tóu chéng鹿头城
- jí zhuāng xiāng mǎ tóu集装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