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锱铢


拼音zī zhū
注音ㄗ ㄓㄨ

繁体錙銖
词性名词

锱铢

词语解释

锱铢[ zī zhū ]

⒈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奈何取之尽锱铢。——唐·杜牧《阿房宫赋》

trifle;

引证解释

⒈  锱和铢。比喻微小的数量。

《庄子·达生》:“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錙銖。”
《淮南子·兵略训》:“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錙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唐 柳宗元 《披沙拣金赋》:“观其振拔污涂,积以錙銖,碎清光而竞出,耀直质而特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吾无遗债累汝,汝亦无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錙銖聘金。”

⒉  比喻微利,极少的钱。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曼云先生家传》:“余常谓公平生有数反。家无常物,而用财如泥沙,不计有无,至錙銖之入,輒相顾动色,不苟取。”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一钱致富》:“夫云:‘柰无錙銖何?’女即褪藕覆……并探抹胸带结上真珠一串,曰:‘以此易银,货殖有资矣。’”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近 娄 东某人诗有‘题无轩冕诗方贵,囊絶錙銖手亦香’之句。”

国语辞典

锱铢[ zī zhū ]

⒈  锱与铢都是极小的计算单位,用以比喻极细微。

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四出》:「卖官鬻爵,取利下尽锱铢。」
清·李文炤〈俭训〉:「况乎用之奢者,取之不得不贪,算及锱铢,欲深谿壑。」

分字解释


造句

  • 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整则可谓锱铢必较,胜于他人。
  • 而财政危机或许会迫使两个大党变得一样锱铢必较。
  • 我们过去被看作锱铢必较的开车者,但今天我们是主流的驾车人。
  • 对于细枝末节的锱铢必较之风日盛,改变着现代管理模式,但并非总朝着好的方向。
  • 她必须从一块钱或一分钱的观点,锱铢计较地看待每一件事物,否则她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 有一个丈夫一直就是一个守财奴,总是同他的妻子锱铢必较,甚至对于家里最小的支出也不例外。
  • 一些家长吐露出如许的疑问,写作重在考察综合本质,不该对错别字锱铢必较,以为这个规则太严、扣分太重。
  • 瑞奇曼是个极其可恶的坏蛋,时常疯狂地大笑。库柏在这里的表演情绪饱满,刻画出了一个家财万贯却锱铢必较的贪婪形象。
  • 拒人于千里之外,就是看到无家可归的人时只注意到他看起来是多么凌乱,并锱铢必较地想着如果他身无分文又为何有一个7-11思乐冰杯。
  • 但是,负责任的财政政策指的是对付大的、长期的问题,首先是医疗成本问题,而不是在短期开支上哗众取宠,锱铢必较,从而使经济遭受损失。
※ "锱铢"的意思解释、锱铢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