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yōng

中庸


拼音zhōng yōng
注音ㄓㄨㄥ ㄩㄥ


中庸

词语解释

中庸[ zhōng yōng ]

⒈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⒉  见“四书”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⒊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汉·贾谊《过秦论》

mediare;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⒉  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⒊  中等;平常。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⒋  指中等、平庸的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
《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国语辞典

中庸[ zhōng yōng ]

⒈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⒉  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⒊  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⒋  流行语。中间很臃肿。

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英语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ne of the Four Books 四書|四书[Si4 shu1], golden mean (Confucianism)​, (literary)​ (of person)​ mediocre, ordinary

德语Mäßigung (S)​, moderat (Adj)​

法语Zhong Yong

分字解释


造句

  • 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审美理想。
  • 这里有一种中庸的文化。
  • 但他尤其讨厌故作明智的中庸派。
  • 特迪是个十足的中庸之道的信仰者。
  • 在两个极端之间最好采用中庸之道。
  • 即使佛陀亦中庸(虽已超越心与物)。
  • 有时人们只能在中庸的想法上取得共识。
  • 李:你说的不就是孔子发明的中庸之道吗?
  • 在保守公司里,文化可能演变成了中庸之道盛行。
  • 这里容不得中庸。
  • 克林顿违背了一个国务卿的基本准则:中庸至上。
  • 学习在任何事情都得中庸,并且试着别惺惺作态。
  • “混沌的边缘”见20.5听上去常有“万事中庸处之”的感觉。
  • 显然,巨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是有违儒家的中庸思想的。
  • 但是我们必须在全部说出和什么也不说之间找到中庸之道。
  • 在儒家思想中影响中国传统人格精神最深远的莫过于中庸哲学。
  • 以中庸之道行事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稍不留神就会偏左或是偏右。
  • 中庸适度。避免极端;如果对你造成的伤害是应该的,当克制怒火。
  • 这种力量来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中的思想。
  • 因此,我发觉和工作态度比较中庸的人打交道会对我的情绪更具挑战性。
  •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前任领导人都是中庸的温和派,没有狂热的激进分子。
  • 两者都不能走极端,正确的道路是中庸之道,我想他们是一些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 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续。——瓦莱里。
  • 中庸- - -勿走极端,受到伤害时,勿动怒,即使你认为他们理应被如此对待。
※ "中庸"的意思解释、中庸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