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njiè

藴藉


拼音yùn jiè
注音ㄩㄣˋ ㄐ一ㄝˋ

藴藉

词语解释

蕴藉[ yùn jiè ]

⒈  含而不露。

荣被吸儒衣,温恭有蕴藉。——《后汉书·恒荣传》
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汉书·薛广德传》
末句“情长情短”,大有蕴藉。——《平山冷燕》

be cultured and restrained;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薀籍”。

⒉  宽厚而有涵养。

《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
《后汉书·桓荣传》:“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
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
《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

⒊  谓含蓄而不显露。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深,有餘地,有餘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王蒙 《我愿多分点好的故事》:“正像 鲁迅 的小说《祝福》、《故乡》、《伤逝》等的结尾一样,不但蕴藉隽永,而且富于音乐感。”

⒋  蕴藏。

应修人 《含苞》诗:“我爱这纤纤的花苞儿蕴藉无量的美,--无量地烂漫的将来。”
沈从文 《一个母亲》第一章一:“低头看孩子的笑,在这天真纯洁的生命上,反映出的是母亲的蕴藉于心中深处的罪孽的自责。”

国语辞典

蕴藉[ yùn jiè ]

⒈  含蓄不外露。南朝梁·沈约〈伤庾杲之〉诗:「蕴藉含文雅,散朗溢风飚。」唐·薛用弱〈王维〉:「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也作「酝借」、「韫藉」。

含蓄

分字解释


造句

  • 他的剧作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富含浓郁的诗情。
  • 黄卫民的书法,秉承传统,追求古韵,蕴藉经典。
  • 感性体验与理性沉思的交融使作品深厚蕴藉,韵味悠长。
  • 同时,女性角色自身的脸谱化倾向也削弱了角色的蕴藉性。
  • 它的审美特征就蕴藉在不同于日常和科学用语的话语体系中。
  • 最后分析了为什么色彩词能够创造出精致澄静、婉妙蕴藉的意境。
  • 李清照词的语言美表现为清新雅致美、含蓄蕴藉美和生动传神美。
  • 但你要留意,有些人的感情可能更蕴藉——他们接受不了这么直白的方式。
  • 他善于比喻,富于变化,含蓄蕴藉,生动活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
  • 诗歌既有清新自然、颇具理趣的山水诗,也有深沉练达、含蓄蕴藉的咏怀诗。
  • 在一些域外小说家的影响下,他创造出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温婉细腻、含蓄蕴藉的叙事风格。
  • 诗歌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形式优美,语言朴素而又蕴藉深厚,将常见的主题表达得充满新意。
  • 文章从史传文学中的“传神”、“如画”、“蕴藉”等审美特性入手,阐述了与新闻叙事的关系。
  • 本文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以文学一文化的批评方法去考察90年代乡土文学丰厚的文化蕴藉和学术价值。
  • 模糊修辞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言语活动,具有蕴藉美、形象美、朦胧美和情感美等再造性审美功能。
  • 主啊,请赐予他谦逊,使他可以永远记住真实伟大的朴实无华,真实智慧的虚怀若谷,真实力量的温和蕴藉。
  • 微型小说不等同于“小故事”,它要求作品的内涵要深藏隽永,对“意境”、“蕴藉”的追求成为其美学原则。
  • 通过分析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物刻画、情境描写、话语蕴藉、创作技巧等,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艺术及其哲学基础。
  • 它首先通过语词的“裂变”带来一个诗意的审美空间,再指引读者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体会到更多层面更蕴藉丰富的超语言之美。
  • 他的创作,继承了古代直至“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并吸收了某些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技法,形成一种兼收并蓄、蕴藉和谐的风格。
  • 诗歌语言有很强的模糊性,具有含蓄蕴藉、旨在言外的艺术魅力,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表达复杂、微妙、丰富的思想感情。
※ "藴藉"的意思解释、藴藉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