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n

五藴


拼音wǔ yùn
注音ㄨˇ ㄩㄣˋ

五藴

词语解释

五蕴[ wǔ yùn ]

⒈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skandhas;

引证解释

⒈  梵语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迴。又名“五阴”、“五众”。

《心经》:“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藴是生灭之用。”
宋 苏轼 《答子由颂》:“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人人在十洲三岛,个个浄五藴六根。”

国语辞典

五蕴[ wǔ yùn ]

⒈  佛教用语。蕴为堆、积聚的意思。佛教称构成人或其他众生的五堆成分为「五蕴」。分别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除色蕴之外,其余皆属精神层面。色指组成身体的物质,受指感觉,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识指认识分别作用。由于每一种蕴,都是由许多分子积聚而成,故称为「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分字解释


造句

  • 什么是五蕴炽盛造成的痛苦?
  • 简略来说,五蕴的执著是苦。
  • 大木头比喻五蕴或人。
  • 因此,他们的产生与他们的终止都在五蕴之中。
  • 这五蕴炽然而盛,如火一般,烧得人精神痛苦万分。
  • 寻求自性的人,他们认为五蕴皆空是无常,是苦的根源。
  • 五蕴,又叫五阴。 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
  • 寻求自性的人,他们认为五蕴皆空是无常,是苦的根源。
  • 很重要要记住的是面对佛教徒的声明所有的众生是五蕴而没有任何东西会超越它。
  • 有些人以为佛陀描述五蕴时,他是在描述我们是什么,然而,那与他的话恰恰相反。
  • 再者,舍利弗,一个比丘应该如是思省:我是否巳经彻底了解这由于执取而生的五蕴?
  • 再者,舍利弗,一个比丘应该如是思省:我是否巳经彻底了解这由于执取而生的五蕴?
  • 从构成要素来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便是从不同的角度,或详细或简略地进行分析。
  • 不,我不是首创观照“起-伏”的人,实际上正是由佛陀首创,因为他教导观照包含于五蕴中的风元素。
※ "五藴"的意思解释、五藴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