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
词语解释
侍郎[ shì láng ]
⒈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例兵部侍郎。
英assistant minister;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官名。 秦 汉 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引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
《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⒉ 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引《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引 蔡质 《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臺试,初上臺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 曾开 等引古谊以折之, 檜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⒊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国语辞典
侍郎[ shì láng ]
⒈ 职官名:(1) 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主更值执戟,宿卫殿门。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来只称郎。隋朝又称侍郎,并置员外郎,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为尚书的副贰,而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郎为郎中,以员外郎为之贰,历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2) 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主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
英语ancient official title, assistant minister
法语ancien titre officiel, assistant ministre
分字解释
- 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
- 袁傪,官御史中丞、兵部侍郎。诗二首。
- 画卷中的主人公是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
- 潘炎,礼部侍郎,坐刘晏婿,贬澧州司马。诗一首。
- 沈家本,浙江湖州人,清光绪年间任法部侍郎、大理院正卿等职。
- 潘存实,字镇之,漳浦人。元和十三年进士第,仕至户部侍郎。诗一首。
- 雄伟高大的侍郎府,高门大户,斗拱十余层,精美的砖雕麒麟照壁,明显强调空间的秩序感使院落尽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相关词语
- shì cháo侍朝
- shì zhōng diāo侍中貂
- zhí shì直侍
- shì zhěn侍枕
- mén shì门侍
- shì dú xué shì侍读学士
- shì cí侍祠
- nèi cháng shì内常侍
- fù shì妇侍
- shì shǐ侍史
- shì shū侍书
- shì rén侍人
- shì zhí jīn jié侍执巾节
- zhōng shì中侍
- shì zhí jīn zhì侍执巾栉
- shì hú侍胡
- cháo shì朝侍
- rù shì入侍
- shì jiǎng侍讲
- gōng shì供侍
- láng bù láng xiù bù xiù郎不郎秀不秀
- míng láng名郎
- hé láng fěn何郎粉
- láng zǐ郎子
- huò láng货郎
- pīn mìng sān láng拼命三郎
- miào líng nǚ láng妙龄女郎
- jǐ shì huáng mén shì láng给事黄门侍郎
- niú láng xīng牛郎星
- lìng láng令郎
- zhòng láng重郎
- shū láng叔郎
- bái miàn ér láng白面儿郎
- chè bǐ láng掣笔郎
- yuán láng员郎
- rén cáo láng人曹郎
- èr láng zuò xiāng二郎作相
- děng láng xí等郎媳
- zhà yóu láng榨油郎
- jǐ shì láng给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