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àng

摹状


拼音mó zhuàng
注音ㄇㄛˊ ㄓㄨㄤˋ

繁体摹狀

摹状

词语解释

摹状[ mó zhuàng ]

⒈  照事物原样描摹。

trace;

引证解释

⒈  描写;描绘。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先生之文,奏议体质而词核,论辨格歛而气舒,记叙工於取致,碑志深於言情,而於忠烈贞孝之事,尤极意摹状。”

国语辞典

摹状[ mó zhuàng ]

⒈  对事物加以形容描写。

如:「摹状写物,要注意细节。」

⒉  修辞学上的辞格。指描写时特别刻画事物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触觉上给人的感受。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中的「灼灼」、「依依」即为摹状的修辞手法。

分字解释


造句

  • 与摹状词及专名研究相比,指示语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
  •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是专名意义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理论。
  • 指示语、摹状词和专名都是具体指称手段,但却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型。
  •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的区分奠定了新指称理论的基础。
  • 在名称问题上,名称的摹状词理论与因果历史理论之间的争议由来已久。
  • “摹状词论”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指称是由描述或反映其意义的摹状词确定的。
  •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克里普克为了批判弗雷格和罗素的名称摹状词理论提出了三类论证,即模态论证、认识论的论证和语义的论证。
  • 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 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两种主要的关于名称的指称理论:以罗素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和以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的指称理论。
  • 本文围绕摹状喻词和比况助词的选择、复句形式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等几个方面,对由复句形式构成比况结构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 第二部分:摹状词理论的源起,主要介绍此理论诞生的理论背景、有哪些重要哲学家对其产生了启发性的影响及它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 一些人认为,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即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克里普克的语义的论证和模态论证。
  • “帕格索斯”也可进行类似的处理,如果我们将它视为“柏勒洛丰捕获的那匹有翼的马”这个摹状词的缩写的话。以上处理也适用于所有的专名。
  • 理查森以其抒情的笔触摹状了痴迷于爱情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每一次隐秘的震颤,《莫里斯·格斯特》也由此而得以跻身于《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之列。
※ "摹状"的意思解释、摹状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