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ǎo

考据


拼音kǎo jù
注音ㄎㄠˇ ㄐㄨˋ

繁体考據


考据

词语解释

考据[ kǎo jù ]

⒈  对资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textual criticism; textual research;

引证解释

⒈  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文潞公 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 洛,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
1. 根据事实查考证实。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张殿丞书》:“盖其所传,皆可考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命御史 杨桓 辨其文……且以出处始末考据以上。”
《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舅太太万想不到,问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爷这许多考据。”

⒉  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参见“考据学”。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 周 用助法,考据之学也。”
清 冯桂芬 《阙里致经堂记》:“汉 学善言考据,凡名物、象数、文字形声、训詁,非 汉 儒不传。”
朱自清 《经典常谈·文》:“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

国语辞典

考据[ kǎo jù ]

⒈  依据可靠资料对古代文物制度加以考核辨证,详明真伪的研究方法。也作「考证」。

考证

分字解释


造句

  • 对于这个问题的考据尚不充足。
  • 到了干嘉年间,考据之学兴起。
  • 探讨了在植物考据研究中如何应用进化思想。
  • 你们弄中国文学的,全有这个‘考据癖’的坏习气。
  • 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
  • 中国历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考据和重义理两种治学传统。
  • 通过考据古文献资料,论述钱塘江下游的形成及其成因,以飨读者。
  • 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 考据是一项对文献资料依赖性极大的活动,历来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论认为:一、宋代学术表现为义理考据的并行。但又引发求真与求用之间的紧张。
  • 对天文、数学、经学、历算、地理、方志、音韵、训诂均有精深研究,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
  • 主要采用考、论结合,宏观剖析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明代《孟子》考据学的真实全貌。
  • 第三章主要研究郭沫若文艺批评的历史癖、考据癖倾向,以他对陈端生和《再生缘》的评论为例。
  • 另外总结了蒋氏注释中体现的注重考据、“诗史互证”、“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注释思想。
  • 太炎先生运用文献考据的方法,并结合中、西医学知识,对《伤寒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 首先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交游情况进行考据,探求其佛学因缘,然后逐条分析作品中所隐藏的佛学因素。
  • 通过考据学、考古学及近年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的综合研究,人们认识到:关于炎帝的种种神话传说,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
  • 然明代《孟子》考据学是中国《孟子》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一定的成就,又有一定的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
  • 然后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影像地理学考据,研究不同的拍摄地点和物象对构建作品产生的不同作用。
  • 它与“书必篆隶”、“器从旧式”、“官名从古”、“礼从古制”等社会风气以及经学领域的汉学复兴、学术领域的考据学兴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现等,乃是同一种背景下的产物。
※ "考据"的意思解释、考据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