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寓


拼音jì yù
注音ㄐ一ˋ ㄩˋ
词性动词

寄寓

词语解释

寄寓[ jì yù ]

⒈  寄居,依附。

寄寓于表。——《资治通鉴》

live away from home;

⒉  寄托。

他借用典故,寄寓新义,来表他的决心。

consign; commit;

引证解释

⒈  旅舍。

《国语·周语中》:“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臺於 夏氏。”
韦昭 注:“寓,亦寄也。无寄寓,不为庐舍可以寄寓羈旅之客也。”

⒉  没有正式户籍而客居的人。

《韩非子·亡徵》:“公家虚而大臣实,正户贫而寄寓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⒊  谓失国之君羁留在外。

汉 刘歆 《遂初赋》:“怜后君之寄寓兮,唁 靖公 於 铜鞮。”

⒋  借住,暂居。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时惟有 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藩方,且欲於 河中 寄寓,进退行止,伏候圣裁。”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夫家者,异於游歷与寄寓也。”
郁达夫 《沉沦》二:“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馆的时候,前面忽然来了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

⒌  指暂居的地方。

巴金 《神鬼人·神》:“要不是你把这个叫做 长谷川 的朋友介绍给我,那么我绝不会找到这么一个安静的地方做我的寄寓的。”

⒍  谓文艺作品寄情托兴。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毂》:“辞多寄寓比兴之作,无不知名。”
清 侯方域 《宋牧仲诗序》:“读 宋子 《古竹圃》诗,乃知 欧 公之序 圣俞,特有所寄寓感慨。”
秦牧 《艺海拾贝·知识之网》:“契诃夫 这篇小说给我的印象很深,里面所表现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既嘲笑了所谓‘上流社会’,也寄寓了一些虚无思想。”

国语辞典

寄寓[ jì yù ]

⒈  暂时寓居。也作「寄居」。

《旧五代史·卷二五·唐书·武皇本纪上》:「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藩方,且欲于河中寄寓,进退行止,伏候圣裁。」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妾本长安人,父母贫,携妾寄寓平凉,手艺营生。」

⒉  旅馆。

《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

⒊  于文艺作品中寄情托兴。

清·侯方域〈宋牧仲诗序〉:「读宋子古竹圃诗,乃知欧公之序圣俞,特有所寄寓感慨。」

分字解释


造句

  •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
  • 幻想——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
  • 所被寄寓的学科是评价这一资源的基础。
  • 旅游资源具有寄寓特性。
  • 这种专一性可能寄寓在分子的碱基对顺序之中。
  • 这种专一性可能寄寓在分子的堿基对顺序之中。
  • 他的“鬼诗”寄寓了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的探索。
  • 《何典》在彻底否定现存世界中寄寓着深沉的救世意识。
  • 在这类历史小说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索。
  • 诗中的明月意象起到了渲染背景、寄托情感和寄寓哲理的作用。
  • 住宅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场所,更是人们寄寓温情与安宁的家园。
  • 五种颜色玫瑰花寄寓了五种不同的花语,由此传达了不同的爱意。
  • 第三章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其深层的社会含义和作者寄寓的人生理想。
  • 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
  • 元杂剧三国戏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寄寓着元代士人的独特文化心理与人物美学理想。
  • 在希冀虎镇宅、守墓,驱邪辟灾外,更多的是,寄寓着向往吉祥幸福的祈佑观念。
  • 在南瓜上刻各种人面乃至鬼脸,并点灯(蜡烛)以寄寓指引幽灵离开吓跑鬼魂之意。
  •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
  • 并在上述过程中,展现出寄寓了中国传统文人式的人文关怀与诗性自由精神的内在人格气质。
  • 但其共同点是儿童被赋予了各种意义,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为了寄寓作家美学思想和人生理想的载体。
  • 这世界可在一粒砂子中窥见,在一朵野花中可见到苍天;在你手掌里可把握无穷无限,永恒寄寓于一小时之间。
  • “胜”,也寄寓着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将蒙迪欧·致胜打造成中国中高级车市新标杆的雄心壮志和一往无前的信心。
  • 这些女主人公,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和相似特征,这就构成了一定的模式,可称之为理想女主人公模式。
  • 光与背景、人物的融合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寄寓了很多的情感、希望与喻指,正是光的存在才显示了意义的揭示,才打破了被黑暗遮蔽的世界。
※ "寄寓"的意思解释、寄寓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