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

黄衣


拼音huáng yī
注音ㄏㄨㄤˊ 一

繁体黃衣

黄衣

词语解释

黄衣[ huáng yī ]

⒈  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

⒉  借指僧道或宦官。

⒊  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引证解释

⒈  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参见“黄袍”。

《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
参见“黄冠”。 《礼记·玉藻》:“﹝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
《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 向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唐 韩愈 《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元年》:“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
《宋史·太祖纪一》:“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 身。”

⒉  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咸通 中降圣之辰,二教论议,而黄衣屡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后辈新入内道场,有能折衝浮图者,许以自荐。”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谓制举也。时詔应天下诸色人中,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詔。”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中宗 时,黄衣乃二千员,外置千员。”

⒊  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之,令生黄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黄蒸》﹝集解﹞引 苏恭 曰:“黄蒸,磨小麦粉拌水和成饼,麻叶裹,待上黄衣,取晒。”

分字解释


造句

  • 她穿着黄衣服。
  • 穿着黄衣服的男孩是我的弟弟。
  • 这件黄衣服是您这号尺码的。
  • 今天谁穿了黄衣服,黄衣服,黄衣服?
  • 她穿着一件朴素的黄衣服。
  • 昆虫谜语三妹身披黄衣裳,腰儿细来腿儿长。
  • 一个小姑娘,穿着黄衣裳,你要欺负她,她就射一枪。
  • 你知道吗?那些穿黄衣服的人比较欣赏他们自己的美丽?
  • 一对双胞胎原来就是那两个黄衣姑娘演了一出化装的娃娃戏。
  • 太阳照在梨弟弟身上,梨弟弟为了引人注目,穿上了艳丽的黄衣裳;
  • 叶儿们越哭越伤心,渐渐的它身上那华丽的绿衣已变成了干巴巴的黄衣。
  • 穿黄衣服的那个人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紧急事件,都不准把车停在这儿。
  • 尽管皇室成员理论上可以参政,但是他们长期不理政务,似乎只是同情黄衣军的样子。
  • 米兰讯:来自卢卡·布奇的言论,黄衣军团的守门员,在与米兰比赛前:“我们没有傲慢,但是有野心,在米兰我们尝试这取得需要的结果。”
※ "黄衣"的意思解释、黄衣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